日盛銀行好像是近幾年才有
他之前是證券業吧
還是由哪家銀行改名
er">
Ans:日盛銀行,前身即為寶島銀行
金控公司要達到三C綜效,重點工作在「整併功夫」
十四家金控執照發出,國內金融機構大者恆大的態勢底定,為了迎接一個嶄新的金融世紀,各大金控公司在卯足實力、砸錢搶攻版圖的同時,也紛紛換上新的企業名稱與標幟,企圖耳目一新並且「集團化」。匯通銀行在併進國泰金控後,改名國泰銀行;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合組建華金控,二公司也隨之更名「建華」。此外,目前日盛金控旗下的日盛銀行,前身即為寶島銀行;而號稱國內金控資本額第一大的兆豐金控,旗下證券事業體〈國際、倍利及中興〉在「三合一」後,統稱為倍利國際證券。
金融機構忙著更名,旗下各種大大小小的產品線也得跟進「更新作業」,如二萬餘張交銀信用卡客戶,將陸續轉換成中銀的「歡喜卡」。至於對金融股的投資人來說,可能也是股票名稱變化最戲劇的一年。只要手上沒出脫的持股參加金控,便全轉成了金控公司名號,如永昌證轉成了華南金控股票、台証證變成台新金等,至少目前有六大券商〈建弘、大華、富邦、永昌、台証、日盛〉成為變相下市的一群。
金控的重點工作還是在於「整併功夫」,要想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,吸納進來的子公司都得重新整修與調配,才能達到三C綜效-即提升資本效率〈Capital efficiency 〉、 降低管理成本〈 Cost down 〉、 交叉銷售〈 Crossselling 〉。但這種「整併」可不像檯面上搶股權、劃版圖,或是更換集團企業標幟般的單純,它涉及到的可是上百億、上千億元以上的資產運用,超過五、六千名員工的權益,甚至是與上百萬客戶往來關係的轉變。若從過去二年的經驗來看千名員工的權益,甚至是與上百萬客戶往來關係的轉變若從過去二年的經驗來看,包括在組織結構調整、成本效益發揮、企業文化融合等環結上,不管是同一關係企業的金控整併,或是不同企業文化的金控磨合,都難敵這波金控風所帶來的內部衝擊,出現不少值得觀察的現象。
在子公司間的磨合過程中,首當其衝的兩大整合元素,一是資訊系統、一是人力資源。資訊系統的整合建置,只要肯砸下大錢做改造,構建客戶關係管理系統〈 CRM 〉,多少都有助達到交叉行銷之綜效,譬如,第一金控就宣稱未來三年將投入十億元的資金來改造資訊系統。而人力整合的障礙可就比硬體設備的建構高出許多,一個不小心,易令員工反彈、流失。台新併大安銀,造成大安消金主力的車貸業務人才幾近全數流往日盛銀;開發買進大華證後,又迫使前大華證總經理王慎率團投靠中信證,便是去年最具震撼力的兩大例子。
不過,就算擁有金控的掛保證:員工權益不受影響。如國泰、富邦在分別納入世華、北銀時都有「二年不變」的類似承諾,希望能將人心浮動的負面效果降至最低,但才半年光景,向來號稱人員零流動率的世華銀行,也大掀高階主管大搬風,並有集中轉戰安泰銀的趨勢,使得安泰銀成了「小世華」。這些「集體出走」或「離退轉戰」的現象,不折不扣是金控婚後調適不良的第一表徵。
參考資料
http://monthly.wealth.com.tw/252/5.html
留言列表